近年来,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迅速,相关政策的陆续落地也驱动着产业数字化的加速转型,数字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10月23日,UCMT邀请了UCMT数字科技管理学院院长、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吕廷杰教授,UCMT-DBA-ENPC-2020级学员、杭州海康威视技术有限公司高级流程顾问张燕飞,友达智汇智能制造(苏州)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游建邦先生围绕“数字经济产业政策新动向与新机遇”进行了分享,并和参会嘉宾共同探讨了数字经济持续发展的产业趋势与核心动能。以下为本次活动的精彩回顾。
企业商业模式转型与营销服价值链数字服务化的实施
在当前的发展环境下,数字化转型可以说是制造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公司如何落地数字化战略?如何抓住时代机遇?如何规划数字化转型?如何实施数字化转型? 这些问题值得每一个业内企业深度思考。
以视频为核心的智能物联网解决方案和大数据服务提供商的海康威视为例子,张燕飞博士向我们分享了企业数字化商业模式转型的背景和驱动因素以及营销服价值链数字服务化的实施。
“技术层面上,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数字技术的兴起,对企业商业模式和内部运营都造成巨大的冲击。”张燕飞表示,在冲击的背后也提供了一定的机遇。比如,当前制造业数字化的转型大方向,是价值主张由产品向服务过渡,纯产品的重要性降低,服务的相关性增加。在当前环境下,制造企业提供服务的想法并不新鲜,但提供营利性服务的却并不常见,制造企业或许可以通过服务化锁定竞争对手和客户,并提高差异化水平。
张燕飞还认为:“在转型的过程中,势必会驱动内部运营的转型,势必会驱动内部的价值链的变化。内外搭配起来,才能综合地、统一地给客户去提供一个完美的服务。”
“灯塔工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历程
数字化、智能化成为企业转型发展的大趋势,作为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的制造行业,我国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就把发展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做出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部署。当前制造生产模式也正在发生改变,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灯塔工厂”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新风向。
“灯塔工厂”被称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工厂”,是由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和麦肯锡咨询公司共同遴选的“数字化制造”和“工业4.0”示范者。被誉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指路明灯。
合格的“灯塔工厂”需要满足以下四项标准:
1.实现重大影响
2.成功整合多个用例
3.拥有可扩展的技术平台
4.在关键推动因素中表现优异
来自制造业灯塔工厂之一的友达光电副总经理游建邦先生以所在企业的转型实践为例,从发展与转型方向、数字化战略等多个维度,分享了他所亲历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历程。
“友达光电(苏州)2001年建厂,起初以标准化为核心,打造品牌体系、国际标准和客户认证。在制造业发展的进程中,友达光电认清了制造业智能化的必然趋势,并进行了转型升级,于2012~2016年间,开展了“机器换人”的自动化趋势,取得了显著成效。2016年之后,友达开始了将自动化发展为智能化的升级,将重点放在了智慧工厂、工业互联和生态圈上,开启了智能制造的新阶段。”游建邦表示,通过自动化和数字化建立业界智能工厂标杆,是灯塔工厂的企业价值。
根据麦肯锡的调查显示,拥有“灯塔工厂”的领军企业与其他制造商之间的差距正在日益拉大。原因有很多,但关键在于是否积极采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技术,包括数字化、自动化、先进分析、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而这些都是工业互联网的“构成要件”。
数字经济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从中国制造2025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再到十四五规划,是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新基建的七大领域特点是发力于科技端,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的刺激,注重中长期价值的配置,尤其发力于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相关领域将会迎来新的“造富”运动。
我国宏观政策主基调正在从“供给侧改革”转向“双循环”,即“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十四五期间所有的投资布局,无论是宏观调控还是区域发展,都将朝着这个战略方向演进。吕廷杰表示,未来的20年,是科技造富的20年。我们要走向高端制造业,发展内循环,打造全产业生产体系,而走向高端制造业的核心是科技的创新。
但这并不是简单地重复走西方走过的老路,而是要换道路,实现弯道超车。吕教授认为,数字经济时代是一个数据驱动的时代。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建模、感知、洞察、预测和优化这个世界,这就是数据作为生产力要素所产生的新动能。数据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利用好数据服务于产业升级转型,掌握数据的企业将成为业内灯塔掀起巨大变革,好的灯塔企业将会重构产业生态。
最后,吕廷杰用一句话总结道:“未来的十年将是社会化转型的十年,所有的行业都值得重做一遍。”
在三位嘉宾分享结束后,参会成员与嘉宾们以数字化转型为主题,就产业动向、行业发展前景、区块链和web3.0技术、金融及信息安全等值得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以及实用的案例分享。学术氛围空前浓厚,令人获益匪浅。